2021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10月20日在天津召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孫文魁等相關領導出席會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劉文清、吳豐昌、朱利中,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呂永龍等專家在會上作了主旨報告,來自生態環境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參加會議。
會議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快速改善,科技支撐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正處在結構調整的攻堅克難時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爬坡上坎階段,生態環境壓力仍將處于高位。新舊污染問題交織,生物多樣性任務繁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難度依然較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來推動取得新的突破。與此同時,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推進,觸及的矛盾和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寬、程度更大,尤其是在落實減污降碳總要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與剛性約束下,對傳統環境治理技術、方法和路徑、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會議強調,廣大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擔當,積極作為,按照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總要求,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要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和落實“雙碳”目標等國家重大需求,推動實施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圍繞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要求,加強重大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圍繞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升的現實需要,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
王金南院士做了《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 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報告,他提出,隨著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實現形成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與傳統三次產業有著本質區別的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形成條件已基本成熟,生態產品第四產業是適應“生態環境生產力”的新業態,有望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模式。劉文清院士做了《雙碳背景下大氣環境監測技術發展機遇》報告,他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未來環保的重要任務之一,大氣環境監測技術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天地空一體化碳源碳匯監測技術將為“碳達峰碳中和”監測評估提供科技支撐。吳豐昌院士做了《我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機遇與挑戰》報告,他提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將從污染物治理和末端治理走向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和源頭治理的階段,在減污降碳實施過程中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要提升流域水環境“碳庫”穩定性、挖掘儲碳潛力,推動流域高質量發展。朱利中院士做了《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問題與挑戰》報告,他提出,我國急需構建適合國情的土壤環境安全保障技術體系、產業化支撐體系等。呂永龍院士做了《海岸帶開發的生態效應及陸海統籌可持續發展》報告,他提出,陸海統籌管理應以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方法為指導原則,加強陸基人類活動和海洋資源之間的協調治理,改進現有的區域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建立與完善海岸帶區域監管體系,以解決陸海整合治理問題。
開幕式上,頒發了“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和“第四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金獎。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共有44項獲獎項目,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37項、科普類獎2項。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馬金珠、南開大學教授王鑫、南方科技大學副研究員王俊堅、清華大學副教授李淼等10人獲得“第四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金獎。
本屆年會以“開局‘十四五’,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題,共設置130多個學術專題。學術專題聚焦環境科學技術的不同領域,多數由科學家自主開設、自發組織,旨在推動科技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共同推動我國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和環保產業發展,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